从“教操作”到“育思维”:我的二十年信息科技教学心路
作者: 校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 2025/10/30 16:39:16 | 13次浏览
从“教操作”到“育思维”:我的二十年信息科技教学心路
王翠红
时光荏苒,站在2025年的讲台,回望二十年的信息科技教学生涯,恍如隔世。
二十年前,我是“知识的搬运工”。
21世纪初的课堂,技术本身就是一座需要费力攀登的高山。我的主要任务,是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地切换中英文输入法、如何用Word排版一份漂亮的文档、如何在浩瀚的互联网上找到所需的信息。那时的教学,核心是“操作”。学生们带着对“上网”的新奇感走进机房,我则像一位向导,带领他们认识这个新世界的每一个基础部件。教材是唯一的蓝图,网络是稀缺的资源,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,往往是学生们是否能“依样画葫芦”地完成一个指定的操作任务。现在想来,那时的我,更像是在工业时代的流水线上,培养能够熟练使用特定工具的“技工”。
二十年间,技术的浪潮将我推向“方法的引领者”。
随着宽带的普及、智能终端的兴起,技术的大门轰然打开。学生们不再满足于“使用”,他们渴望“创造”,我的角色也随之转变。教学的重点从Office套件转向了网页制作、Flash动画,进而发展到简单的编程。我不再只是告诉学生“点击哪里”,而是开始引导他们思考“为什么这样设计”以及“有没有更好的方法”。
时至今日,在AI的浪潮下,我努力成为“思维的启迪者”。
当下,人工智能技术,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解构着传统教育的许多预设。当AI能秒级生成代码、写出论文、解决复杂问题时,我过去引以为傲的许多“知识点”教学都变得苍白无力。这促使我进行了教学生涯中最深刻的一次反思。我深刻地认识到,信息科技教育的核心,再也不可能是任何具体的、会被快速迭代的操作技能或碎片化知识。在这个AI时代,我最重要的使命,是守护学生思考的本真,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。从“模仿复制”到“原创生成”:我鼓励学生将AI视为一个强大的“副驾驶”,但作品的“灵魂”和核心创意必须来自他们自己。评价标准从“做得对不对”,转向了“想得妙不妙”、“有没有创造独特的价值”。
回顾这二十年,教学的存储从软盘、U盘走到了云端协同;教学的内容从打字、画图走到了人工智能。二十年前,我教的是“技术”,是驾驭特定工具的技艺;二十年后,我育的是“科技”,是那种无论技术如何变迁,都能保持独立思考、勇于探索创造的可迁移核心素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