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那糟糕的历史课
作者: 校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 2025/10/21 9:16:48 | 32次浏览
我那糟糕的历史课
周开祥
早上给八6班学生上了一堂课,布置了2个问题。45分钟给了20分钟让学生阅读材料找寻并整理答案,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答案,在学生分享完答案的间隙穿插一些我随机生成的感悟。上完课,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想到好多我主导的历史课很糟糕,没有人文社科的味道,既没有人文情怀,也不关注现实社会,更谈不上科学认知。
历史课里没有活生生的人。历史课里明明是有人的,有活生生的学生,也有曾经活生生的历史人物,但为什么我说自己糟糕的课堂里没有活生生的人呢?一节课给学生好多段史料,每段史料再配上好几个问题,他们哪有时间开展深度思考呢?活生生的人从知道,到做到是需要时间练习的,好比我在网上刷视频学做菜,看懂只需要两三分钟,但做好需要练习好几个小时,甚至很多次才行。既然如此,那我为什么就不能少给学生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,只精选个别提纲挈领的问题,然后给足给够他们阅读、思考、讨论呢?学生是普通人,他们不是智能引擎AI,就算他们是程序,也需要反应的时间。讲思想解放运动,说人文主义的发展,就是不讲被封建思想束缚的活生生的人的痛苦;讲科学革命,只说什么伟大的发现,不提它们对活生生的人的意义和价值;讲资产阶级革命,谈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,就是不讲其中具体的人为何敢于、甘于流血牺牲。历史课堂只有宏大抽象的叙事,就算讲到了人,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的故事,几乎没有平凡、渺小、微弱如你我这等升斗小民的利益纠葛与喜怒哀乐。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!我们做的也是人民大众的教育。为什么历史课上罕有属于普通人的时间和空间呢?
历史课不联系当下的社会。我那些糟心的历史课大多时候专注于讲死人的事,压根只想到什么“以史为鉴”的古训,历史课应该给学生搭建一个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,学科核心素养中反复提到学生要能解决现实问题,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,他们怎么发现现实问题借以练手呢?讲了那么多古今中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史实,是不是也可以把阿里巴巴的劳资关系带入课堂让同学们分析一番?讲了那么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,是不是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菲律宾的家族政治产生的经济背景?讲了那么多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,是不是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聊聊他们将来如何面对996工作制?一个不能用、不好用、自己也不会用的科目,活生生的人怎么会有兴趣?
历史课上只有知识片段,没有科学规律。历史是社会科学,有规律可言,有规律可寻。但一般我的课堂都没有这些,有的只是什么背景、过程、影响。一件件、一桩桩散落一地,杂乱无序。更可怕的是学生跟我在初中阶段学过这些重大史事了,到他们高中上历史课时还要再炒一遍冷饭。为什么不考虑他们年龄增长了,思维发展了,在历史课堂上搞点有深度的探究与思考,带他们了解科学的世界观?学生掌握了唯物史观,可能以此击穿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,洞见蕴藏其中的历史趋势与规律。这么搞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在信息时代理性地处理知识吗?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依然教信息而不教处理信息的世界观与方法论,何其傲慢与无知?
感谢学校“四有好教师”发展团队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,自己的一点感悟和醒悟吧,一时间有点欣喜,更多的是慌张。开心的是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,不安的是知道改变是一件漫长且艰难的事情,教学生涯,来日依然漫长,在风雨中继续挣扎吧,若有能力和机会,填补一点历史课该有的东西给学生,也算不误人子弟,同时对得起自己的专业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