征途如虹 浩荡前行
作者: 校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 2025/10/13 15:49:30 | 38次浏览
征途如虹 浩荡前行
南京市宏运学校 魏望
时光匆匆,踏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岗位已四年。从初登讲台时的忐忑不安,到如今面对课堂的从容自信,这段教育征途上,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汗水与思考,也因与学生的朝夕相伴而满是温暖。作为青年教师,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育人真谛,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汲取前行力量,渐渐读懂了教育的深层意义。
初执教鞭时,我对“道德与法治”这门学科的理解,还停留在“传授知识点、完成教学任务”的层面。为了上好每一节课,我会熬夜打磨教学设计,把教材内容拆解得细致入微,力求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得清晰透彻。可几次课下来,我发现学生们虽能跟上节奏,眼神里却少了些期待与热情,原本该充满思想碰撞的课堂,总显得有些沉闷。
一次讲授“友谊的特质”时,我按照预设流程梳理知识点,可讲到“友谊需要理解与支持”时,台下有学生小声嘀咕:“道理我都懂,可真遇到矛盾还是不知道怎么办。”这句话像警钟般敲醒了我。我突然意识到,道德与法治课不该是“空中楼阁”,它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,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。那天课后,我立刻调整思路,重新设计教学环节:下次上课前,我提前收集了学生们在友谊中遇到的困惑,有的同学说“好朋友和别人走得近,我会觉得不舒服”,有的同学困惑“朋友犯错了,该不该指出”。课堂上,我把这些真实问题抛出来,组织大家分组讨论,还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。没想到,原本沉默的课堂瞬间活跃起来,学生们各抒己见,甚至有人结合自己的故事,说出了“真正的朋友会为对方着想,而不是占有”这样深刻的感悟。那节课后,有学生偷偷告诉我:“老师,原来道法课不是光讲道理,还能帮我们解决真问题!”
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好的道法课,应当是“从学生中来,到学生中去”。此后,我更加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:讲“责任”时,我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后勤工作人员如何默默付出,让他们体会“责任不分大小”;讲“法治”时,我结合校园欺凌、网络安全等真实案例,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“当事人”“调解员”,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法律的意义。慢慢地,学生们对道法课的兴趣越来越浓,课堂上不仅有积极的举手发言,课后还会主动找我聊生活中的困惑——有人纠结“要不要帮同学隐瞒没写作业的事”,有人烦恼“和父母因为学习吵架该怎么沟通”。每一次倾听与交流,都让我觉得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。
当然,成长路上也少不了挑战。去年参加优质课评比时,我遇到了瓶颈,单元活动课“追求美好人生”,反复打磨了好几遍,却总觉得缺少“灵魂”。就在我焦虑不已时,师父提醒我:“你不妨问问学生,他们眼里的美好人生是什么样的。”我恍然大悟,立刻在班里开展了一次“我眼中的美好人生”的征集。学生们的分享让陷入思考:有的孩子说,美好人生是“能赚大钱”;有的孩子认真写下“想成为像袁隆平爷爷那样的人”;还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,怯生生地分享“我的美好人生,是能开一家小小的书店,每天被书包围,还能给像我一样害羞的小朋友推荐好看的书”,简单的愿望里藏着对生活的温柔期待。甚至有学生提到“美好人生不是一定要当大人物,而是每天能认真做好一件小事,比如帮同学讲道题、给流浪猫喂次粮”,让我突然意识到,孩子们对“美好”的理解,远比我预设的教学设计更鲜活、更贴近生活本质。
我把这些真诚的分享搬进了课堂,原本空洞的“追求美好人生”主题,瞬间有了温度与烟火气。课堂上,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听道理,而是主动分享自己的规划,最终这节课不仅顺利通过评比,更让我收获了比奖项更珍贵的感悟:道法课的“灵魂”从不是精心堆砌的理论,而是学生真实的心声与对生活的热爱。就像师父说的,我们与其费力“教学生如何追求美好”,不如先蹲下来听听他们眼中的美好是什么,当教学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,教育的力量才会真正生长。
四年的教育时光,有困惑与迷茫,有汗水与付出,但更多的是成长与收获。作为青年道德与法治教师,我深知这门学科承载着“立德树人”的重要使命,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,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学会做一个有温度、有担当的人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我会继续带着对教育的热爱,带着与学生相处的温暖,在教学路上笃行不怠,与学生们一起,共赴更美好的教育远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