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平衡,构建灵动地理课堂
作者: 校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 2025/5/15 16:37:19 | 169次浏览
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平衡,构建灵动地理课堂
张黎
在初中地理人教版的教学过程中,预设与生成如同鸟之双翼、车之两轮,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预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、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,对教学目标、过程、方法的预先规划;生成则是课堂中因师生、生生互动而产生的超出预设的新情况、新问题。只有巧妙处理好二者关系,才能让地理课堂既有序又充满活力。
精心预设是课堂的基石。人教版地理教材涵盖地球与地图、世界地理、中国地理等丰富内容,教师需要围绕课程目标,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,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。例如在《地形图的判读》一课中,教师预先设计好从等高线概念引入,到等高线地形图绘制、山体不同部位识别的教学流程,并准备丰富的教具,如等高线地形模型、分层设色地形图等,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知识。同时,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,如难以区分山脊与山谷、无法准确判断坡度陡缓,进而准备针对性的练习题和讲解方法。有了这样充分的预设,课堂教学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,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。
然而,课堂是动态变化的,生成往往不期而至。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预设之外的问题、展现独特的思考角度时,教师应敏锐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。在讲解《俄罗斯》时,有学生提问:“俄罗斯人口东部稀疏西部稠密,那么可不可以把西部人口迁移到东部?”这个问题超出了预设范围,但教师没有回避,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地形、气候、资源等知识展开讨论。学生们积极参与,从自然环境方面到经济发展等方面,逐步探究出答案。这种生成性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,更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。
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,教师需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。当生成偏离教学目标时,教师要巧妙引导,将其拉回正轨;当生成有助于深化教学内容时,则要及时调整预设,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。在《印度》教学中,教师原本计划按部就班讲解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及原因,从整体分布来看,小麦在印度北方种植更为广泛和集中,但学生在讨论中提到了我国东北地区,为什么北方地区大米这么出名。教师随即调整教学节奏,组织学生开展“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条件”地理实践活动探究。学生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、分析案例,深刻认识到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影响农业生产,这远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有意义。
此外,教师还应善于将生成性资源转化为教学财富。每次课堂生成后,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,将有价值的内容融入后续的预设中。比如在《多样的文化》教学中,学生分享了家乡龙都杨柳村等特色民居的故事,教师可以将这些案例整理归纳,作为今后教学的补充素材,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。
在初中地理人教版的教学中,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。精心的预设为课堂提供方向,灵动的生成赋予课堂生命力。教师只有在预设中为生成留足空间,在生成中完善预设,才能构建出高效、富有活力的地理课堂,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,真正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。